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我市商品化小区日渐增多,住宅小区城市化需求和物业管理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增加,加上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出台,后疫情时代下,规范和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及服务水平,既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抓手,也是体现共同缔造的前沿阵地。
据统计,全市1737个城镇小区实现了由“小区划定、‘两委’组建、阵地建设、物业落地”四个全覆盖到“小区范围优化、‘两委’组建强化、阵地建设固化、物业服务深化”四个提升的巨大转变,住宅小区共同缔造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,主要表现为:
1.选定市场化专管型的小区占比较低。全市三类住宅小区共计1737个,其中专管型小区683个,托管型小区951个,自管型小区103个。短期来看,托管型和自管型小区基本解决了此类小区有人管的问题,但从长远来看,此类小区的管理质效和可持续性存在较大短板:一是小区突发问题处置难。由于缺乏专业性管理服务团队,此类小区在面临一些突发性、应急性问题时(如消防安全、电梯安全),往往由于处置不及时,极易造成安全事故,影响小区安全和谐。二是管理的可持续性存在较大风险。从近两年的试点和探索情况来看,管理得较好的托管型和自管型小区,其管理主体的“领头人”,即“两委”的主要负责人大部分为离退休老党员、老干部,他们普遍讲党性、讲原则、讲奉献、热心公益,短期内可改变小区面貌,而一旦关键人员变动,此类小区极易重回原状。
2.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足。小区物业作为抗疫“第一道防线”,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:一是小区物业对防疫重要性认识不够。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认为防疫是政府部门的事情,物业主要是提供安保、清洁等服务。物业公司往往都是应付小区所在社区、街道等基层组织的要求,被动地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,缺乏疫情防控主动性、积极性和责任感。二是小区物业管理缺少系统的疫情防控能力。防疫措施以接收政府和社区指令为主,应急保障能力偏弱,在配合防疫部门开展核酸检测过程中,一些小区物业就暴露出基础工作准备不足、现场组织凌乱、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等问题,尤其在国家防疫新规出台后,小区的阳性病人会逐渐增多并成为常态化,对于这部分人员的服务保障能力不够。
针对以上问题,我们建议:
1.把小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基层治理,研究制定国有物业平台托底保障过渡期办法。加大国有物业平台托底保障力度,研究制定国有物业平台托底保障过渡期办法,确保当前运行不规范、不可持续的托管、自管小区由国有平台公司第一时间承接;确保因各类原因导致原有物业企业退出的脱管小区,国有平台公司“退一家、接一家”。鼓励引导街道、社区组建“红色物业公司”,以保本微利经营为原则,解决部分规模较小、无法合并且又无法自治的小区市场化物业服务难题。
2.出台和落实疫情防控小区物业应急预案指导意见。一方面,按照国家和省、市防疫政策要求,引导物业管理公司及时制定和修改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,从组织架构、制度建设、物资储备、人员配备、操作流程、标准要求、保障措施等方面,制定系统全面的物业防疫规范操作手册,指导小区物业主动防疫、有效防疫。另一方面,定期组织物业管理工作人员采取集中学习、邀请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,深入学习贯彻有关防控内容,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。进一步加强对小区物业防疫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,防止防疫措施流于形式,对防控不力、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公司要及时严肃处理,必要时调整撤换。
(发言人胡敏系市政协常委、农工党咸宁市委会专职副主委)